斗栱構件: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構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經多重交叉組合而成。每一組合稱一攢。按安裝部位分科,位于柱頭上的稱柱頭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稱角科,分布于柱間部位的稱平身科。斗栱對屋檐有支撐和減震作用,也有較強的裝飾性,因此,多用于較高等級建筑上。斗栱發(fā)展至清代,被作為建筑模數(shù)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為單位,長度同于..下坐斗的開口大小。 作為斗栱原始形態(tài)的櫨欒,..晚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xiàn)了,西周初年的“令殷”,四足做成方形短柱,柱上置櫨斗,兩柱之間櫨斗口內施橫枋,枋上置二方塊,類似散斗,和櫨斗一起承載上部板形的座子。這些構件的形狀和組合方法與后代檐柱上的結構大體相同。斗栱是用方形木塊和前后左右挑出的臂形橫木互相結合而組成的一種結構,它可傳遞荷載,將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這承托的構架上,以分散橫梁和立柱銜接的地方橫梁所受的集中剪力,使梁木不易折損。斗栱發(fā)明后逐步成為大型建筑物所不可缺少的構件。
安陽婦好王后墓中出土“偶方彝”的年代早于“令殷”.它的蓋頂下的櫨斗似的結構,也是仿木斗栱結構的形象。此外在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墓(時代可能為春秋戰(zhàn)國之交)出土的一件漆器圖案.也看到斗栱的形象。